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要闻 - 正文

学术要闻

三峡​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新发现将为研究太阳邻域同年代恒星提供重要线索

本网讯(通讯员 王凡)近日,tyc1286太阳集团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王凡,利用盖亚卫星最新的巡天数据(Gaia eDR3),对2020年田海俊博士发现的恒星“蛇”附近天区进行普查,共挖掘出11746颗候选成员星(其中包括11个星团),这一发现使恒星“蛇”的结构扩大了一倍,并使其有望成为研究太阳邻域同年代恒星形成、恒星物理、银盘结构及环境演化等问题的理想实验室。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知名期刊《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在线发表。

恒星“蛇”(Stellar Snake)是2020年tyc1286太阳集团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中心的田海俊博士利用欧空局盖亚卫星数据,在太阳邻域发现的一巨型恒星结构,根据形状而得名。该结构大小超过600光年,年龄大约为三千至四千万年,属于年轻星族。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报》。随后,该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国家天文台、北京大学等单位的合作者对恒星蛇的整体结构及性质展开了进一步分析研究,揭示出了该结构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图1.恒星蛇在银道坐标系中的整体结构,其中包括十一个星团,颜色标示了成员星的距离,右边的Part I为原恒星蛇的结构

王凡结合我国LAMOST及国际上APOGEE、GALAH等最新的光谱巡天数据,对该结构的整体属性进行详细分析后发现:该结构正在整体膨胀,且不同方向上膨胀率不同,其中在X方向上平均的膨胀年龄(约33Myr)与它的年龄高度一致(30-40Myr),但部分区域在Z方向上存在明显收缩的运动趋势;恒星“蛇”的化学丰度与太阳的丰度相似,其中9个星团运动积分量(Integral ofMotion)基本一致,但Trumpler 10和BBJ 1两个星团的运动积分量略有不同,这说明恒星蛇的内部结构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扰动,导致局部区域呈现略微不同的演化历史;通过与该区域CO气体分布的对比,没有发现气体与恒星结构存在显著的成协特征。

种种迹象表明,恒星蛇形成于太阳邻域一纤维状巨型分子云,其中分子云核发生碎裂、收缩逐步形成恒星及星团,经过千万年的演化,成员星周围的气体基本消散殆尽。局部区域可能经历过大质量恒星死亡时超新星爆发引起的动力学扰动,导致局部区域呈现不同的动力学特征。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巡天空间望远镜专项科学研究经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据悉,《皇家天文学会月刊》是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于1827年创办、并委托牛津大学出版社刊发的国际天文期刊,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创刊史,目前该期刊的影响因子为5.3,属于自然指数收录期刊。

部门通讯员:顾峥      部门审核员:谈云志     终审:魏瑶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抖音